班里孩子不听话?因为你不知道这些好办法!

 本文导读  


如果你遇到过这些情况请自行脑补并对号入座:

1. 遭遇 叛逆的孩子,导致我在班里的威信大受打击。
2. 无论我怎么催促、怎么鼓励,有的孩子就是 拖拖拉拉。
3. 总有几个孩子一不称心就大 发脾气,我好说歹说都没有用。
4. 关于孩子“ 说谎”处理的轻重好难把握。


以上4种情况,如果你缺乏经验,也许你会求助于老教师,或许你会顺其自然让这些事情“pass”,又或者,把这些变成一个个案例写下来……


其实你需要的是读懂孩子的“读心术”,通过心理学了解孩子的情绪并给予正确的指导。今天我们就从8个常见案例,来看看如何运用心理学让孩子听你的话。

推荐 丨宋宋

微信号:youshikoudai030




老师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,遭遇叛逆的孩子偏要反其道而行,导致老师在班里的威信大受打击。为什么会有孩子越来越爱唱反调呢?其实,就是孩子的叛逆心在作怪。


飞镖掷出后会沿着一条弧线飞出,之后又沿着弧线折回来,心理学中,我们把这种行为反应的结果与预期目标完全相反的现象称为“飞镖效应”。


例如,在翻斗乐里玩时,昊昊和另几个小朋友用海洋球丢来丢去,不少海洋球被丢到了外面,老师制止了他们,并且批评昊昊,不要用海洋球打来打去,不然请他离开海洋球池,不一会儿,昊昊一个人高兴地在海洋球里扑腾,动作幅度略大,有不少的球被甩到了海洋球池外,老师请他出来并要求拣回所有掉出来的球 ,一边还加以批评。可是后来几次玩翻斗乐,昊昊还是继续把海洋球扔到外面,甚至愈演愈烈,屡教不改。


昊昊原本可能只是觉得好玩,但教师从口头警告、到指责、到请他离开游戏,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他的“叛逆情绪”,继而任性地我行我素。


“叛逆”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,叛逆期的孩子其实更需要关怀。老师只要稍稍改变管教孩子的方式,他们的叛逆心或行为就会逐渐消失。





面对那些什么事情都“慢半拍”的孩子,无论我怎么催促、怎么鼓励,有的孩子就是拖拖拉拉


对于不需马上完成的任务,人们总是习惯在截止日来临时才付诸行动,心理学称此现象为“最后通牒效应”。


小也在班上做什么事情都比别人要慢半拍,别人洗手准备吃饭了,他还在慢悠悠地收拾玩具,一边自己还把玩几下,别人吃完饭去晒太阳了,他才刚开始吃饭,等到其他孩子准备睡觉了,他还在自顾自看看其他人,吃一小口饭……老师一边带班,一边总不忘提醒催促他,甚至批评了他,可是小也并没有因此而加快一点点速度。

另一个老师带班时,经常会说,倒计时,10、9、8 ……孩子们的动作就立刻加快了,连平时磨磨蹭蹭的孩子也加快了动作……


首先,你要弄清孩子为何总是“慢半拍”


一般来说孩子没有准确的时间观念,而不少老师为了尽快完成生活常规或计划中的事情,就会催促孩子,甚至为了省事,帮孩子“代劳”。


但其实,批评容易使孩子失去自信,或是过度依赖成人,从而导致他的动作更加缓慢。





总有几个孩子一不称心就大发脾气,我好说歹说都没有用。


美国霍桑电气公司曾做过一个实验,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,并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意见,一律不准反驳和训斥,心理学上称为“霍桑效应”。


自由活动的时候,开开和另外两个小朋友一起玩“下棋”的游戏,经过自己讨论规则,游戏便开始了,可没过一会,三个小朋友就产生了分歧,开开尤其激动,和小伙伴大声争辩,最后干脆发起了脾气把棋谱掀翻了。老师前来询问,看见满地的棋子和翻掉的棋谱,批评了开开,没有好好和小伙伴一起进行游戏。


孩子与成人一样会有愤怒、失望、害怕等情绪变化,他们此时需要被引导说出牢骚或怨恨,使其达到心理平衡。孩子再小也有情绪,请给他“发泄”的出口。


开开和小伙伴们下棋的过程中,对规则产生了分歧,但是老师由于了解不够,针对他发脾气这件事批评了他,并且可能会认为他“输不起”而发脾气,没能及时给他一个正确宣泄的出口 。


这样孩子一旦心理形成不平衡又无法自己消除,就会形成情绪低落、人际关系紧张等,所以,让孩子有宣泄负面情绪的机会,才不会带给他们身体和心理上的障碍。





关于孩子“说谎”处理的轻重好难把握。


撒谎的倾向是一种自然倾向,它是如此自发、普遍,我们可以将其当作儿童自我中心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。——皮亚杰

儿童直到7、8岁都不能完全陈述事实,他们并非想欺骗谁,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 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扭曲现实。——斯特恩


午睡时间,豆豆和丁丁都说一个小枕头是自己的,豆豆说,妈妈特地关照她睡觉的时候要用这个小枕头的,丁丁却说不太清楚,于是老师以为枕头是豆豆带来的,就给了豆豆,可是第二天询问下,豆豆妈妈却表示没有带过枕头来幼儿园,小枕头事实是丁丁的。老师觉得豆豆竟然当着她的面说慌了,于是特地在睡觉前和全班小朋友说了这件事,同时也要求大家不能做说慌的小朋友。


孩子“撒谎”,无关乎伦理道德,只不过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经之路。


其实,孩子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性,为了达到目的,会不顾事实编造一个小谎言,让他能够达到目的,他可能都不知该如何区分“事实”和“谎言”,也不知道说真话的重要性。案例中的豆豆就是如此,她非常喜欢丁丁小鸭子图案的小枕头,于是为了得到它,“说慌”就成了一种有效的工具。


孩子只是利用现有的条件,为自己的目的服务。所以,这里的“说慌”并非真正的撒谎。比如孩子不小心弄丢了玩具后,常会说,是被别的小朋友拿走了来保护自己。




管理班级时总觉得声音要响一点,不然小朋友可能听不见做不到自己的要求,有时和幼儿沟通不顺,也会稍稍提高嗓门。但提高了音量,孩子反而会给予不耐烦的回应。


与雄辩型、演说型的方式相比,沉稳型的方式更能提升理解度,此现象称为“低声效应”。


新老师正组织孩子们从生活活动向集体活动过度,可是孩子们还处在非常兴奋的状态下,好不容易让孩子们坐到自己的位置上了,一看时间已经近20分钟过去了,刚要开始说话,孩子们又各自聊开了,新老师又累又气馁,大声请孩子们眼睛看着自己,耳朵听老师说话。


搭班老师这时走进了教室,坐在老师的位置,做了一个“嘘”的动作,轻声说了一句,“我给你们带来一个好消息”,然后用更轻的声音说“你们想不想知道?”孩子们立刻全部安静,眼睛紧紧盯着老师说“想”。……


经验丰富的老师,常常不用大嗓门,在和孩子沟通时,她们用较低的音调沟通,这样反而比高亢的音调更有效。


这里老师就运用了“低声说话”的方式,一来反而吸引了孩子的注意,二来,如果是单独和孩子沟通,孩子可以知道,老师是在非常郑重的看待他的事情,并且可以使双方都处于冷静的状态。





幼儿园班级管理中,免不了会有需要批评孩子的时候,怎么说才不会伤害孩子的感情?


有个不好好吃饭的孩子,他爸爸突发奇想,用孩子爱不释手的一个椰子壳帮孩子盛饭吃,没想到他因此吃的津津有味并饭量大增,这个现象被心理学家成为“椰壳效应”。

吃午饭的时候,多多注意力不是很集中,一会要看看旁边小朋友,一会去管管隔壁桌上的事,甚至还有些影响到了周围的幼儿。老师走过去,轻轻摸了下多多的脑袋,看了一眼他碗里的饭,说道,今天我看到多多吃饭的桌子特别干净,说明他吃饭的时候是管住自己的小碗了,如果他能够注意力集中不和别人讲话一定可以吃的更快更好,再加加油哦!被老师一表扬,多多为了让桌面更干净,认真小心地吃起了饭,不再管别桌的闲事了。……


那么与孩子沟通时,把这种“批评”、“责备”包装一下,裹上一层“糖衣”,让“批评”变得甘甜,那么与孩子的沟通效果就会更好。


比起找出孩子的错误,我们更应该去肯定孩子的表现,用对方法,让孩子对“责备”心服口服,得到更正面的效果。





对于孩子的要求,需要有求必应吗?


美国一项实验中,给每个孩子一颗软糖,并告诉孩子,立刻吃掉只能吃一颗,如果等20分钟再吃,就能吃两颗。结果有些孩子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软糖,有的孩子成功地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,等待了20分钟,吃到了第二颗,成为“延迟者”,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“延迟满足”。


延迟满足这一招,经常能在幼儿园中见到,如果孩子能做到老师的要求,比如在上课的时候保持不乱跑、不随意插话打断老师,那么就可以获得多5分钟在操场上玩的时间,或是,能够在半小时内吃完午饭的小朋友,下午的点心就能多奖励一块小饼干等等。


如果对孩子的行为有求必应,只会剥夺孩子锻炼“自制力”的机会。


在班级管理的时候,引导孩子“控制自己”也是很重要的一项,当孩子控制量达到一定程度后,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模式: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,就会先控制自己,放弃眼前的诱惑。





孩子难免会犯错,但事后的责骂、惩罚或念叨,孩子似乎一点感觉也没有,下次还是一样犯错


卢梭认为,儿童所受到的惩罚,应为其自身的过失所导致的自然结果。这就是有名的自然惩罚法则


阳阳坐小椅子的时候总是喜欢翘起椅子,老师提醒了也不济于事,久而久之小椅腿就渐渐松了,最后他的椅子变得高低不平了,坐起来非常不舒服,老师让他继续坐在不舒服的小椅子上,并且告诉他,因为你翘椅子,所以只能坐在这把坏了的小椅子上了。阳阳之后,无论坐哪一把椅子,都没有再翘椅子了。


孩子犯错时,不要急于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指责,而让他承担因错误而直接造成的后果,让他自作自受。


孩子犯错,如果老师责备得过重,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,甚至引起孩子的反抗,但如果批评不力,反而会让他觉得无所谓;而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,他反省了自己的错误,并主动改正,这正是自然惩罚法则的高明之处。



 最后的话 


这些心理学技能你都GET到了吗?在写班级个案的时候,可别再说没有理论依据支撑咯,这些心理学原理,拿去用吧,不要客气!


声明:本文幼师口袋原创,本文2016年4月20日首发于本公众号,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内回复“转载”。

参考文献:《不一样的孩子心理学》.


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免费使用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获取更多幼教资源

点【在看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