+-
李跃儿:孩子进幼儿园后家长一定要做这8件事


编辑丨双

作者丨李跃儿

来源丨《关键期关键帮助0-7岁成长规律破解(第三版)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

本文已获授权转载


孩子的认知方式决定了他无法对完全陌生的事物产生兴趣,只有当新事物与旧有认知产生联结时,他才能够在两者的比较中产生新的认识,进而接纳新事物。


因此在孩子入园早期,最好让家庭中某一成员陪伴孩子,这样陪园的家长就是孩子与旧事物的联结,使孩子能够放松地去了解并体验新的环境,更积极地接纳它。


虽然看上去孩子只愿意和自己的家长在一起,不接纳老师和其他小朋友,可是心理上,他正在逐渐地建构对新环境和老师的安全感,像坐在安全岛上,静观眼前海面上航行的船只,当对海和船都不再感到陌生的时候,离开小岛才不会让他恐惧。


陪园是否成功,取决于陪园人员的行为是否得当、心理是否健康,大体上要注意以下几点。



孩子入园后家长可以做哪些事儿?


平静耐心


● 不干涉孩子。


如果不干涉孩子,孩子会慢慢地放松紧张的情绪,虽然身体还靠在家人的怀里,但心已经被老师和其他孩子的有趣活动吸引了。这时,他们会将眼前看到的景象组织成自己的经验,慢慢吸纳,不再感到陌生。


配合老师工作


● 当老师要求孩子去参与活动、而孩子又不愿意离开你身边的时候,你可以先陪着他走到群体中去,等他安定下来再告诉他: 我不会离开你,就在那边的小凳子上等你,并让孩子待着不动,让他发现自己离开了家人也没有什么危险,这是建立安全感的第一步。



理解孩子的每一个行为


● 孩子入园期的行为会变得比较反常,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些反常的行为,就不会使自己心情不安。


慧慧在入园期是一个非常爱哭的孩子。有时候哭得累了,还会去拿起纸擦一下眼泪,自己拿起杯子喝水,然后走到依附老师身边拉起老师的手,指着门口,要老师带她出去。


慧慧在家里哭时,有可能家里人会让她自己擦擦眼泪,喝口水,如果她这样做了,家人就会夸奖她。在幼儿园里慧慧也认为哭是件不好的事情,不被大人喜欢,于是哭过之后为了让还不熟悉的老师满意,就自动地去擦眼泪喝水,她认为老师对她满意了,于是提出自己的要求,去找自己熟悉的地方。


理解了慧慧的行为目的后,老师就能够知道怎样帮助她了。当慧慧指向门口的时候,老师带着她一起去寻找,使她对老师产生安全感,从而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的,于是消除了无助感,建立起安全感。


学会倾听


入园期的孩子情绪会产生很大的波动,较之以往,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闹情绪、发脾气、大哭大闹、不合作、不讲道理的时候。


这时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该如何做才对,父母们常抱怨说:“我真不知道这孩子是怎么了,刚才还很好,突然就闹起别扭来了,怎么哄也不行。”每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,家长就感到困惑、沮丧,感到抚养子女简直是件痛苦的事情。


美国长期致力于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帕蒂·惠芙乐写过一本书,叫作《倾听孩子》,她认为孩子不正常的表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,如果处理得当,就会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。


孩子每一个不正常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,他们用这些行为宣泄心里的负面情绪,是在呼唤成年人的关注,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宣泄,从而获得最终的康复。


所以当孩子有不正常表现时,父母应当通过倾听,给孩子以最好的关注。


入园期的小雨也属于经常在家闹情绪的孩子。一天,爷爷洗完桃子递给她时,不小心将桃子掉到了地上。小雨马上躺到地上开始打滚,显得痛苦不堪。爷爷将她抱起来,她一边不断地用拳头捶打爷爷,一边一遍一遍地说:“给我洗,给我洗……”爷爷按她的要求洗了三遍,她还是说同一句话:“给我洗,给我洗……”


实际上,孩子并不是要求爷爷给她洗桃子,而是用“给我洗”这三个字发泄情绪。这时,爷爷只要蹲下来平静地看着她,等她发完脾气,把她抱在怀里安抚一下,并说:“桃子掉到地上,我看到你生气了,现在我们一起去洗桃子吧。”这时,孩子虽然还在哭,但是他们的内心已经不那么孤单了,他们知道有家人了解他的感受。


引发孩子的工作乐趣

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事物,总是先默默地观察,这时他会显得浑浑噩噩,或看上去总在发呆。


这种情况出现时,说明孩子正在感受他所注意的事物。当孩子观察完一个目标,还没有寻找到下一个注意对象时,成人可将某个玩得很开心的小朋友指给他看,并用讲连环画的方式来解释那个孩子的行为,使他感到有趣好玩。


如果被介绍的孩子正在做智力性的工作,就可以介绍一下这件事的困难之处,那个孩子的解决方式,以及他的办法是否有效。这样刚入园的孩子就会很快对那些活动发生兴趣,紧张的情绪也会得到缓解。



引导孩子发现朋友


在孩子观察环境时,成人可以确定一个小朋友为目标,说出他的名字,不断地指给孩子看他所做的事,如:“冬冬现在去找小雨了。看,他想和小雨搭一座桥。哇!桥塌了!冬冬跑了。噢,原来他是去找板子了,他找了一个长的板子。他还要搭一座更长的桥。”


“冬冬好像想尿尿,看,他去找老师了,现在老师领他上卫生间尿尿。”

“冬冬累了,躺在地上,真舒服呀……”

幼儿园有很多的小朋友,新来的孩子看到的只是一个群体印象,感到茫然、无所适从。如果老师将某一个小朋友介绍给刚入园的孩子,或者家长把那个孩子连续请回家,这个孩子就会在群体中发现一个与他类似的个体,然后深入地观察那个孩子的行为,并对他熟悉起来。


有可能将来他的第一个朋友就是你给他介绍的这个孩子,即使这个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,孩子心里也已经有了这个小朋友,这会使孩子在家人离开后也感到安全。


幼儿园都会给新来的小朋友介绍一个愿意和他做朋友的孩子,我们将这个孩子叫“心理医生”。往往这个小心理医生对新入园孩子的作用,比老师还大。


引导孩子发现老师


在陪园期,对老师也像对小朋友那样,指定一个老师,使你的孩子注意到他,给孩子介绍老师的行为,最好这个老师恰好是你孩子的陪园老师。


这样,孩子可以更快地与老师熟悉,建立起对幼儿园的安全感。



处理好分离时刻


分离始终要来临,陪园结束后,这是最难面对的一个难关。在家长陪伴的几天里,孩子已经对幼儿园消除了陌生感,不再认为家长会把他抛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自己离开。


但是,无论陪多长时间,在家人离开的时候,孩子仍然会感到痛苦。孩子入园期有两部分恐惧源: 陌生恐惧和分离恐惧。陌生恐惧可以利用家长陪园解决,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是分离恐惧。

在讲孩子送到幼儿园或者班级门口时,家长可以这样做:


1. 果断地与孩子分离


结束陪园的那一天,要事先和孩子说好:“今天妈妈要离开,放学后会再来接你。”到了幼儿园,与老师事先暗暗地做好准备,在孩子没有抓住妈妈的衣领或头发时,将他快速地放到老师怀里,然后放松地微笑着与他说再见,马上离开。


2. 在离别时切忌与孩子纠缠


实际上这种纠缠都是家长不信任孩子能够承受离别的表现,更多的情况是家长自己不舍得离开孩子。


这一过程使孩子酝酿了过多的离别悲伤,成人的行为又暗示了离别是一件艰难的事情,孩子就会朝着家长暗示的方向,使这一过程变得异常艰难起来。



 最后的话 


孩子入园的经历是一个成长的飞跃,家长如果能跟孩子一起成长,对孩子的帮助就奠定了很好的基础。


最后,本文节选自芭学园李跃儿老师亲笔著作《关键期关键帮助:0-7岁成长规律破解(第三版)》用最通俗的方式解答家长们最经常的疑惑。


点击下方立即购买


*声明:本文节选自《关键期关键帮助》作者:李跃儿;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内回复“转载”。


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免费使用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获取更多幼教资源

点个【在看】